这是一些2014至15年零散随笔的整理,故名《杂碎集》。正文分为三辑,共四十一篇。
巾城/文
第一辑
一,简说批判
不能因为厌恶而去批判。
厌恶,大体来说,是一种感情,但批判是要基于理性的。你可以完全不了解一个对象而去喜欢或厌恶它,但只有对你的对象拥有相当的了解后,你才有资格对其进行某种形式的批判。
另一方面,批判全部的功能仅仅是它代表了你“不同意”和你“为什么不同意”。大多数批判都是不能上升到真理层面的。它仅仅代表你的个人意见,而你在说服,而不是强迫他人听取你的意见。简而言之,批判并非对真理的捍卫,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自我表态。人是渺小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去作论断。因此人也是平等的,只有当这种平等、当每个人的批判自由被维护和保持,一个社会才能被称为具有自我审视能力的社会。
(2014年1月10日)
二,门
有一扇金色的大门,我在高高的门中驻足,却感觉自己从未接近它,也不曾通过它。我被它孤独的光芒照亮,日复一日。直到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它的一部分,于是我渐渐明白,并没有金色的大门,只有我站在永恒的荒漠中,心中充满对于一扇门的感激。
(1月28日)
三,无题
熙熙攘攘的人群,要进入很难,要摆脱更难,于是只能穿梭其中,踽踽独行。
(4月1日)
四,无题(又一)
什么样的社会孕育什么样的人。我若不是从小就被归为“异类”(我身边常常有人突然跳出来对我说,你天天想这么多不累吗?),以后也可能会去抵制日货,去热血沸腾地喊一些赤色口号并以此为荣,去狂热地爱“党”爱“人民”,去做很多低素质的事而隐去廉耻之心,等等。很可能我根本找不到不去这么做的理由。在我生活的地方,从未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是不合理的。恰恰相反,我通过某些这样的言行,还能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群体认同感,甚至得到力挺和尊重。
如上所述,这些言行者只是觉得他们“可以这么做,应该这样”,并不是说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就都是坏的人。所以我觉得他们可以被视为指责的对象,但这种指责只能针对行为,不能针对人格。错误的、荒谬的是社会体制,及维持这个体制的那些人;而不是被体制囚禁的人。相反,后者是无形的受害者,是须要被帮助的群体。我从不嘲笑那些善意地劝我“不要想太多”的人,也不会记恨那些热血的盲从者。相反,当我和他们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时,我视他们为同根,并愿共同承担彼此的命运。
(4月29日)
五,舞
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守护好心中所最珍爱的,不要改变。然后,走更远的路,即使孤独。
(5月10日)
六,自恋的表现方式其一
走到屋外倒垃圾,垃圾桶旁堆满了很多自己很喜欢的一种啤酒的空酒瓶。想想原来不是只有自己才喜欢这种酒,原来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没品,原来也喜欢这种酒的就住自己旁边,看来自己也不见得有多么独特。于是,心中再次充满了挫败感……
(5月11日)
七,舞,舞
死去的人失去了色彩和声音,活着的人总是忙碌而空虚。他们在梦中相遇,死去的人说,其实我也没看见天堂;活着的人说,其实明天也不过这样。他们不再说话,只是舞蹈。日复一日,他们在梦中相遇而舞,直到互相爱上了对方。于是,死去的人看到了天堂,活着的人找到了明天。
(5月13日)
八,呵呵
不甘庸人,不堪名流,不想流氓,又不敢知识分子,除了四处流浪,又能怎样生活?所以别笑我痴狂,别怨我飘摇,别羡我潇洒,也别骂我见异思迁,因为你对了或错了,我都不会为你改变。有一天当我离开这个世界,请将我献给高山,献给大海。
(5月26日)
九,无题(又二)
去告诉这个世界:我将是自由的。然后,记住这句话,为它而奋斗。不要装了个逼,转头继续做孙子。
(6月9日)
十,关于吃狗肉之立场
关于吃狗肉本人的立场:
1,我不反对吃狗肉,如果有一盘烹制合格的狗肉端到我面前,我会吃。但我并不嗜狗肉。
2,指责护狗人士自己也吃其它动物因此显得虚伪,是不对的。狗比食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更高等级。理论上讲(这是真的),如果有一天人类杀狗的数量等同于牛羊或鸡,狗会灭绝。因此我认为适当地少吃狗肉是合理的。
3,有人不吃狗因为狗可爱,完全可以理解,比如我就不吃兔子。但我不会因觉得兔子可爱而去截人家养兔场的车,看到我身边有人吃兔肉就去骂他(她)。
4,一种文化如果不违反自然法(如烧杀抢奸),就不应当被指责。有些偏残忍的文化传统会慢慢消失,但很少是由于第三方力量的暴力干涉。某些地方有吃狗肉的传统习俗,作为旁观者,可以不参与,也不该过分干预。
5,虽然用情感而不是理性去思考问题是不对的(客观上这也是绝大多数纠纷的源头——人总是意气用事,然后肤浅行事,用毫无理论根据的煽情语言到处号召别人和自己一样且觉得天经地义),但“猫狗通人性”;虽不同于海豚或鲸,猫狗肉无毒,也非保护动物,但还是应该尽量少吃。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个道德问题,吃越聪明、越“通人性”的动物就越显得你不道德。
(6月21日,暹粒)
十一,无题(又三)
生死由天,悲喜无常。人的一生夹杂着太多傲慢与情欲,可以控制的惟只有自己的灵魂。可惜很多人从一开始便丢掉了它。
(7月15日,香港)
十二,最后一次参加小组祷告
若此生有幸,终坦然而归,请万能的救主将我送入地狱。那里将会有很多我的朋友,他们和我一样,战战兢兢地走完一个充满污点和艰辛,但并不浅薄和耻辱的人生。我们是丑陋的,但我们肝胆相照,并尽其所能为后世留下了微薄的财富。我不愿,也不能离开他们。人生而平等,我也不配离开。
当然,天堂也将有很多我的朋友,那些最幸运的人,那些因自己的信仰被拣选的人。我将为你们一生的追求终成正果由衷感到高兴,并在心中常常祝福你们。
人的一生只有一条归路,有人走向花园,也有人走向荆棘,请原谅你我终将分离,也请常惦记我们曾一起祷告的日子。
阿门。
(7月19日)
十三,浅谈中国艺术园区现状
基本上中国的艺术园区都会给我这样的感觉——始于虚浮,终于彷徨。可以感受到驻扎在里面的人的挣扎和绝大部分参观者近乎浑然天成的无知。对于这种状况,作以下粗略的思考:
1,人的生活离政策太近,离艺术太远。当政策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生的时候,艺术从未形成一种能独立思考的力量。另一方面,独立的艺术变成一种危险的东西。若非它还是一种商品和宣传工具,不难想象艺术会被完全取缔。
2,鱼目混珠的人太多,“艺术家”不再是一种精神和技艺的高度,而变成一个社交名词。很多艺术园区里发生的事情,其实质早已和艺术无关,而是打着艺术旗号的商业,充斥着为了金钱和名利的尔虞我诈。
(7月21日,深圳)
十四,昨日夜想总结
1,学会自嘲和自责,并认真对待这些话。
2,感谢对你冷嘲热讽、厉言相责,甚至恶言相交的人。请常常把它们说出的话,剔除谩骂词汇后,当真。
3,不存在讽刺性的、揶揄性的、“我懒得跟你争”,和“我不过给你一点面子”这样的感谢。每一句谢谢都是真诚的。
4,可以自以为是,但前提是可以理性地分析自己以致与分析别人无二。若否,则不要自以为是。
5,学会尊重、怜悯和宽容一个弱者,友善、平等地对待他。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一个强者。
6,在意识中把自己当做一个英雄,在理智里把自己当做一个白痴。你在一瞬间展现的是自己的意识还是理智其实并不重要。成功并非博得他人的理解和赞誉,而是自我实现。
7,要有耶稣精神。把故土当做十字承于胸口,倾吾所有,莫求回报。
(7月26日)
十五,我的人权观一角
我从未说过“女性做不好艺术”或类似的话。但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是性别平等主义者。所以我看不惯那些打着“女性主义”或类似旗号标榜自己的女艺术家。她们的作品非常普通,但被贴上某个标签后,似乎就变成独特的了。她们说:“女人应该像男人一样去创作,”其潜台词似乎是说女人生来无法和男人一样去创作,所以要特别争取一下,实在不知道是在平权还是自黑。我同样觉得,所有那些无法平和地看待艺术的人,总想把艺术当成手段的人,是永远做不好艺术的。
(8月1日)
十六,论断
其实读多少书不重要,行多少路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当然,你首先得读一些书,走一些路,不然你连生活是什么都他妈不知道。
(8月13日)
十七,关于快乐
活着的目的是快乐,无可厚非。快乐就算不是惟一的目的,也至少是目的之一。但应区分快乐和享乐。快乐的定义是,“通过一定程度地经受身心的历练,最终得到一种精神的慰藉。”科学家长时间呆在常人看来枯燥的实验室里;创作者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旅行者在极端气候及路况环境下进行长距离徒步,都是因为他们因此得到或相信可以得到快乐。对快乐的追求是一个人的灵魂得以升华的关键,现在它却经常成为拜物者与酒肉者追逐物质愉悦的借口。作为一个信仰快乐的人,我有时觉得哭笑不得。
(8月14日)
第二辑
一,舆论与强权
世界范围内的舆论都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通过强调,甚至妖魔化一些东西,来掩盖另一些东西。真正的敏感问题它多是避讳的——相比于真理,饭碗总还是更重要的。
在中国,这样的问题更严重。我们所看到的,它所攻击、渲染的,全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某个公共人物劈腿了,某个明星吸麻了,全被当作大新闻,过度发酵。国内的舆论带给我们一个扭曲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观,很多人深陷其中,被其操控而生活。他们通过虚拟世界的平台讨论,一次次复制早已复制过的某种无脑的兴奋,反复达到高潮。而在这背后,无论其言行还是话题本身都对这个社会不构成任何建设性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斥着这样的新闻,它们冲击我们,让我们没有任何信息选择的自由可言。我们中的大多数却心安理得地被囚禁在这种荒谬的文化强权中。舆论像一张网,不但引导我们只去注意它想要我们注意的,也潜移默化地消损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必须通过某种既定的模式,而非自己的判断,才能去思考问题——不然你就是“跟不上时代”,甚至“有病”,要被“生活”和“群众”抛弃的。可怕的事实昭然若揭:自辛亥革命始,我们花了百年追求言论和思想的自由,如今却依然不得不活在一种新的强权中。
(2014年8月25日)
二,尘埃
在河洛地区转了几天,这个地方工厂过多,使得除工厂以外的所有一切——田野、村落、历史、道路、居民等等,看起来都像是它的附属品。人创造了工业,最后却沦为它的俘虏。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我看不到反思、改良,甚至抱怨的蛛丝马迹。这些肤色蜡黄的人们心安理得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仿佛这样的环境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对那些可能从未走出这片地区也没有寻求“外面的世界”之意识的人而言,这也很可能是真的)。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我的公车亦步亦趋,仿佛一只灰色的世界里爬行的虫豸。河洛,它辉煌的历史和古文明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被彰显,在形形色色的精心设计的团队游大巴里被宣传。可是历史却不该是一个被剥离、被怀念或被敬仰的死去的名词。它不仅是过去,它也是今天和未来,它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活。我想我今天见到的这些,不该是这些工人和农民的错——他们想不到那么高。但总是有人要为此负责的,历史会给出答案。
(8月21日,巩义)
三,爱,爱情
爱是怀疑,是诘问,然后,爱是理解、原谅,或改变。附庸、崇拜、标榜和迷失,这都不是爱,它们要么属于盲从,要么不过就是头脑简单的人的神经质罢了。当然,我说的是爱,不是爱情。爱情是转瞬即逝的,是疯狂的、沉迷的。任何哪怕带有一点点理性的爱情都不能算真正的爱情。它和伦理道德无关,和理智无关,和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无关,和现实生活的任何东西都无关。爱情就是那种地动山摇的狂喜,那种万剑穿心的痛楚,在短短几秒中内相继穿过你的灵魂,让你的世界如被暴雨洗涮一般。然后,它或而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某段关系,或而不能,都是后话。
四,善和优秀
有人问我想不想当一个善人,我当然不想当一个善人。一个人太“善”了,会去选择无视或不相信很多黑暗但真实的东西,这个我见得太多了。所以,大智若愚,大善真愚。但我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并不一定是善人,但优秀的人有明确的原则,并且毕生捍卫着他(她)的原则。
(9月5日)
五,我
也许我此生最执着的一点,就是所有不明白、不清楚,得不到答案的,都不会甘心,而必须追寻。所以可能我永远不会感到快乐,不会觉得轻松,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安全感。追寻的过程常常是与黑暗面的直接对峙,也因此我无法成为一个简单的乐观者,因为那样是肤浅的。我不轻信生活经验,不轻信社会条文,不轻信舆论导向,也不怎么相信他人。我的身上也许充斥着高傲、孤僻、离群和昭然若揭的违和感。我也深知自己试图看清的也许永远也看不清,所以已做好准备,将生命视为一次放逐。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什么,如果它们只是为了一个无论如何可能也不会存在的真理,那其实未必真的很重要。坚持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以这样的态度生活,是因为我觉得,这是美德。美德即,“看到深沉的黑色地带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依然执着于自己的命运。我们生来绝望,死而无归,惟一可以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灵魂。有人丢弃了它,于是得到了无尽的欢愉和物质社会无数与其同流合污者的理解;而我却要充实它,让它不至于枯萎而亡。美德,它什么也不能带给我——除了无尽的痛苦。这种痛苦将我抛离人群,我拥有你们无法想象的精神世界,也必须承担你们无法想象的孤独。
(8月17日)
六,无题
很多时候我并不能确定一件事物的好坏或对错。可很遗憾的是,总有人用义不容辞地口吻向我教育或灌输一个答案——每件事情在他们眼中惟一的答案。每次我听到这种口吻都会毛骨悚然。因为它很可能意味着,要是我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触犯了或挑战了他的这个答案,我就会有危险。但从另一个角度,我的可能陷入危险,恰恰证明了我的言行的分量,及那些一旦拥有某个答案就不再怀疑(或至少表现出不再怀疑)的人的脆弱。
我们每天都走在大大小小的岔路口,总有一些更“高级”,更庞大,更多数的力量迫使我们向他们妥协。在保护自己和保护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话语权之间,也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勇气。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变得麻木,也不要逃避。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方,会给你第二个归宿,而形同你土生土长的家园。所以,请为自己的命运负责,从今天开始。
(9月11日)
七,美国哲学家
在家楼边上的咖啡馆碰到去年的环境哲学课导师,问安寒暄,其道,我记得你,你是哲学系的?答否。环境系?答否。啊不好意思,所以你是?答全名及院系。假笑,说记得你,是个有思想的人。
我当然知道他可能并不记得我,可能他跟谁说话也都会说对方是有思想的人。我们继续聊天,谈及南亚、中国和日本,“nice, good, cool”等美国人最常用的惯性词语从他嘴里鱼贯而出,它们——一如谈话本身,毫无实际意义,大概也只能唬唬小姑娘。最后我们握手,含笑道别,彼此眉飞色舞,一如分别多日的旧相好,除了虚伪已不再剩下什么。而这样站在我面前的长者,居然顶着“哲学家”的头衔。这就是美国,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它的原因。你几乎不需要思考什么,明白什么,就能将生活满满填充,太轻松,太励志。工作、社交,一如机器;然后放松,欣赏模式化的百老汇,观看模式化的好莱坞,听听模式化的CNN,吸吸模式化的鼻烟,就像我的这位哲学老师一样。这些东西无法为你带来深度,也不能给你进步,只能让你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并感到恍如昨日般的充实和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没有意义的。当你不再抛开体制本身的禁锢而对自己及世界产生怀疑(必须抛开体制是因为当前的美国体制还不够好到能进行完备的自我反思),不再独立思考,你已经丧失作为人基本的追求,而成了一个商品,成了你的“生产厂家”——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活体广告。
(这片文章在今天看来——抛开其它不谈——至少有一个问题。我当时对美国人的生活理解存在偏差。也许我从这位哲学老师的身上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大部分美国人”的生活。如果他们的生活真的这么轻松快乐充实简单,拥有这么强的商标认同感,那么特朗普是不会当选美国总统的。——作者16年11月20日注)
(14年9月22日)
八,勇气
有人说,我们常常犯一个错误,同愤怒的猴子讲逻辑,同挡道的土匪谈道理。我却觉得,如果你的周围全是猴子和土匪,而你却听而任之,那么就是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负责任。要说清楚这个太简单了:假设你生活在一群土匪中,你们都长得一样。突然有个和你长得不一样的外人来拜访你的匪帮,当他盯着你看时,你觉得他会认为你不是土匪吗?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一片土地、一个根系而活着。即使是一个今天的国际语境下土生土长的、一句中文都不会的美国华人,也依然会被白人问“那你原来中国的家乡是哪里?”(当然这本身牵涉更多的政治含义,此处不赘。)换句话说,与你最亲近的人——你的血统上的同胞们——他们的思想状态就会被认为是你的思想状态,你不可能脱离他们而活。所以,应当继续跟愤怒的猴子讲逻辑,同拦路的土匪谈道理,因为他们都是你的族人。即使有一天你有能耐,脱离了他们的籍贯,丢弃了他们的土地,不承认你自己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依然还是你的族人。当然猴子和土匪可能会施怒于你,也可能会嘲笑你。但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对的,那么有什么可以比坚持正确的事情而更为崇高,更值得你骄傲的呢?
另外,也常常听人讲,我们活之于世,不求改变他人,只求不被他人改变。我觉得两者并不冲突。假设有一天,大多数人都能觉醒而希求被改变,那么事实上最后被改变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机制。这听起来可能像“全世界都信奉基督教”这样的理想主义福音。但对一个更好的社会体制的追求是人之天性,这与对宗教的追求完全不同。也正因如此,人类文明才能走到今天。有别于宗教所追求的同一性,人们并不须要在“什么才是对的”或“什么才是好的”这些问题上达成完全的一致。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所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共识。不同于在“时间以前”就已经被确定好的真理,对共识的追寻是漫长而迂回的,它展现的是人类作为物种,在历经了历史的消耗和挣扎后,所取得的进步。也正因其历史厚度,我相信一个好的共识也是容得下分歧的。前文中的“觉醒”,指的是有能力,也有欲望和责任去发现,并指出,什么是不好和不合理的(而不是急着确定什么是好和合理的),什么是在已过的历史中引起恐惧的,然后,敢于对这些力量说:我不合作。对我而言,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达成了某一种共识。而你为什么要什么做,为谁做,具体怎么做,这些都是可以因人而异的。但无论如何,你的每一个温和的姿态,每一个和平的行为,它都将带给你身边的人一个积极的信号,而对此的迫害则将会激起更大的愤怒。我们不须要非得为你的这个理想找一个词句或一句口号奉为圣旨。过分的推崇会毁坏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其本来的含义,更可能带来武断的含义垄断。我们只须明白自己究竟在做什么,然后,视其为生命的意义。仅此而已。
(9月12日)
九,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龃龉的源头
马克·吐温说:“原则是偏见的另一个名称。”一般来说,我认为,坚守“原则”越死板者,越是对“原则”之外的世界诚惶诚恐,显得脆弱不堪。如果一个人不时刻想着要突破眼界和思维的局限,那么其所谓的“原则”就会像气泡一样将其渐渐包围,将其禁锢在其中。但气泡是容易被旁人戳破的;一个从里面跌下来摔疼的人是很容易气愤和悲伤的,这大概就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龃龉的源头。
(9月23日)
十,偏见
美国的葡萄酒总有一股死乞白赖的世俗味道,不像很多欧洲酒,或暴烈,或天真,总有一种性格,自唇边至天际,其余味经久不散。
(10月2日)10, 2
十一,电影人生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机器人)吗?我是为我自己做的,它是我的一切!那种完成的感觉才是我一直想追求的。你不会理解的。你的世界里只有金钱、名誉、权利,男人女人……你真可怜。”
——黑泽青,《分身》
(这部电影的最后,说了上述这段话的男主带着20亿日元和小情人相拥去了远方。)
“即使没有神灵,我依然会敬仰他们。即使没有罗马,我依然会梦见她。”
——库布里克,《斯巴达克斯》
(不过呢,这是大反派Crassus的台词。)
电影人生。
(10月15日)
十二,诗
4时48分,神的孩子奔向天堂
他们的灵落下来
青色的器官植根大地。
后来兴起了文明
后生们采摘没有颜色的果实
他们悲伤,他们旅行
直到天空传来先祖的回声
他们突然看到了希望。
(10月6日)
十三,沙漠与玫瑰
学校规定不能把剩菜倒在楼道的垃圾桶里,也不能倒在抽水马桶里,也不能倒在洗手槽里。所以我把窗户打开,潇潇洒洒地倒出去了——反正没说不能倒到窗外。
我砸中了一个白人。他起诉我了。听证会的时候,我听见旁边另一个白人女孩说:“看,这就是中国人倒剩菜的方式。”我跑过去抓住她,用蹩脚的英文说:“你这个婊子凭什么歧视中国人!?”那个妹子用一种很惊恐的眼睛看着我,随后冲出两个黑人大汉把我架开了。其中一个走过那个白人妹子身边时,还对她挤了挤眼睛。
可我不管,歧视就是歧视。之后的听证会,我全程把国旗披身上,还说了很多我们的党不会放过你之类的豪言壮语。突然间大家对我都变得非常友善,甚至轻手轻脚,好像我是个贵重物品一样。最后我被友善地遣送回国了。
在那之后,我常常和身边的人讲起这个故事,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住在沙漠中,沙漠被白色的墙壁包围着。我的沙漠中央有一朵常年盛开的玫瑰。每天我都给它浇一点水,祈求这个世界没有歧视,没有伤害。
有时我盯着玫瑰看,总会想起那个白人妹子。如果不是她当时歧视我了,我也会向他眨一眨眼睛。
(10月18日)
第三辑
一,善和信善
巾城曾行于山径,偶遇一僧人。
相识交谈,僧人问,信善否?答,是。再问,善是什么?答,请大师指教。于是僧人说,好,我们欢迎你。
我问他,这么说我已经无处可逃了吗?
僧人笑,说佛法广大。我们不威逼你,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应由你的心替你决定。我会再和你联系。说罢离去,赠经文一卷。
我望其背影,将经文放于石阶,继续独自向前走去。
(2014年10月18日)
二,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即是:莫为世俗而失尊严,莫以悲喜而乱心智,也莫以功名而论英雄。你可以贫穷,可以被唾弃,但要保持骄傲和独立。莫为了迎合时代而放弃理想。
(11月16日)
三,美国:艺术和政治
美国对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它商业化了。这是把双刃剑,它带给你最大的现实利益,但它本身是对艺术极大的伤害——因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理想,是不能为现实的利益和目的而存在的。
美国人脑子一根筋,喜欢把事物标准化、绝对化。但很多东西标准化、绝对化以后,它就不再是这个东西本身了。比如一种标准化、绝对化的民主,任何反对这种民主的观点都将被视为错误的或可笑的,或被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对“我们民主”的背叛,那么事实上这就不再是一种民主了,它变成了一种大多数人的独裁。
(12月1日)
四,蛛之颜
如果我们假设,任何有第三方目的的善行都不算真正的善行,我们是否可以因此说,人,或至少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真正善良的。很多时候,当受善方的言行偏离施善者的目的,善行就会消失。甚至受善方会遭到言语或其他方面的污蔑和攻击。这些污蔑和攻击常常是令人困惑的。
刚刚看完一则关于加拿大新纳粹党的图文新闻。老党员会招募一些贫穷的,多为单亲家庭的年轻白人,把他们培养为极端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把夹克或马蹬靴借给那些年轻人穿。
此例中,物质的施舍并非源于老党员同情年轻人的贫穷,而是一种希望他们加入新纳粹党的实际目的。一旦目的不予达成,那么这些年轻人将就此被党抛弃。自始至终,从没有人为他们的贫穷担负任何责任;新纳粹党帮助年轻人也只是为了“振兴我党”,而不是为了让更多人脱贫。党员认为新纳粹的精神高于个人的财富,因此可以吞没贫穷、战胜贫穷;甚至他们将贫穷、单亲等个体所面对的现实困苦视为通往新纳粹的某种考验。而只要你加入了新纳粹党,从精神上接纳它,也就永远摆脱了现实困苦,因纳粹精神而得到某种富足。
有别于上例,大多数时候,施善方并非纳粹这样的极端势力,因此并不会引起任何对受善方不利或危险的后果。但这个行为本身却是一个丑陋的把戏。很遗憾,这样的把戏几乎遍布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换言之,没有人可以完全逃脱它。从你决定要去哪一间银行存款,购买哪一个品牌的商品,移民到哪一个看起来更好的国家,到决定追随哪一个政党或政客(对大多数非专政体制下的公民而言),信仰哪一种宗教,接受哪一种心理辅导;无论是商业、政治,物质或精神的层面,或多或少,你都离不开某种丑陋的施善和受善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你的人生将会被安利无数次。你被麻醉,被陶冶,被某种信念所沉醉;而在旁观者看来,你的生活未必就变得更好了。最后,作为游戏的一部分,你自己也必定在某个领域或层面加入到施善者的行列,游戏他人。这不得不说,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大的虚妄和泡沫。
(12月4日)
五,新年牢骚
点一桌吃的才几美金的感觉真好;吃完饭该多少钱就给多少钱的感觉真好;服务员随叫随到,没那么多客套话和废话,不会假惺惺地挂一个笑脸的感觉真好;喊声加饭只要一分钟的感觉真好;上菜慢可以催甚至可以骂的感觉真好;可以大口饮酒不被白眼,可以拿着碗吃饭和喝汤,可以豪爽地说话吹牛逼的感觉真好;吃面可以发出漂亮的吸吮声的感觉真好;没有公共筷子和汤匙的感觉真好;一桌人吃饭不会点一桌宫保鸡丁各管各吃的感觉真好;可以吃到川菜湘菜粤菜浙菜等等等等而不是“中餐”的感觉真好;可以闻到辛勤的油烟味而不被毫无意义的警报打扰的感觉真好;被问到好不好吃时,可以如实回答而无须非得说 “Oh it's good” 不然就会被当神经病的感觉真好。
有时候,就吃来说,还是在大陆更舒坦一些吧。
(2015年1月1日,北京)
六,两段
宗教信仰走到牛角尖里,都是会变得不可触碰的。不光是穆斯林,其它宗教的狂热信徒也会有这方面的倾向,只是一般来说没那么极端而已。我觉得,无论是什么精神信仰,都应该让一个人变得善良、智慧、宽广,敬畏人生,并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而不是要把自己和其他人从意识形态上隔开,把自己变成惟一的真理拥有者,再把他人降为异类或罪人。你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不一样,变得比别人更高级(比如“信徒和罪人”的经典关系),就变得有权处置他人了;这便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龃龉的源头。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主选择立场与生活的权利。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情形下,单方面去诱导、去“拯救”一个人,直到把他或她变得和你一样,甚至若不成就贬低他、侮辱他,甚至想去消灭他,这是荒谬的。某种程度上,恐怖主义只是这种荒谬的衍伸;是它的最极端形式。也许恐怖主义之所以无法被完全消灭,正是因为我们谁都不敢说破这个荒谬的源头;谁都不敢承认自己可能就是它的帮凶。我们也不敢冒着否认几千年文明之根基的危险去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历史和文明。
但另一方面,我依然认为信仰是有意义的。从古希腊到今天,人类文明的构筑,其每一步都几乎夹杂着对超自然的崇拜。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我们探索自身和自然;宗教就像庇护所一样,让每一个个体和文明的每一次挫折都有哀悼之地,每一次突破和成就都有赞美之源。历史上,每一个宗教都曾带来光辉的文化,也曾有掠夺、屠杀的历史。我相信人类文明的进步会渐渐消除原始的历史观念,并发扬一种宗教信仰正面的部分。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也相信,信仰是无罪的;有罪的是信徒,是人,而不是信仰本身。
(1月13日)
七,同行
有时我觉得,作曲家最有尊严的刹那,不是被掌声包围时,而是回望片刻前写过的音符,感到自己离真理又近了一步的时刻。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并不一定是那些市场中的宠儿,被明码标价、被追捧、被聚焦;真正的艺术,于虚无缥缈中,不可触碰。它是一种意志,是一刹那无形的花火,只有绝少的人能够真正将其感知。
这绝少的人,我愿与其同行。
(1月21日)
八,关于下限
我觉得下限有两种,一是道德的下限。说你的道德下限高不高,我举两个例子:你敢不敢在人众喧哗万人抢座的场合保持谦让,即使别人告诉你“这种地方是不能讲道理的,不然好位子都被抢走了”?你敢不敢在陌生人须要帮助的时刻伸出援手,即使很多人在你耳边说“现在骗子很多的,这不是你做得对不对的问题,现在社会就这样”?简言之,在一个没什么道德的社会里,你敢不敢做一个傻子,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你道德的下限。
很遗憾,现在很多人没什么道德下限,却一个劲地追求一种所谓伦理的清高。比如我就很不明白,一个人喜欢同性还是异性,有一个还是十个情人,有没有婚前性行为,有没有离过婚,抽不抽烟,喝不喝酒,烫不烫头,有没有纹身等等,这之中到底有什么高下对错之分呢?是不是以你的方式生活就叫好人,和你不一样的就叫没有下限呢?你说一生爱一个人,当然好,但有时候现实就是让你爱了很多人,让你无可奈何地漂泊在人间,你说他(她)就因此成了一个没下限的人?就成了一个坏人?我觉得,说这些话的,尤其是为了某种自我发泄而对某些公众人物说这些话的人,应该先找一面镜子照照自己。
第二种下限,是智识的下限。它指的是你是否具有基本的逻辑能力,能用理性去看待和解释常识。某种程度上,智识下限比道德下限更高级,后者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被创造并培养,但前者需要一个人有基本的教育基础及对自由和人本的追求。良好的教育基础让你能把话说清楚,能通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阅读及吸收他人的观点,能在这些基础上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另一方面,对自由和人本的追求让你学会爱和平等,明白他人与自己拥有完全同等的追求生活和精神的权利。你可以通过理性和逻辑去试图说服他人;但你永远不能企图从意识形态上去控制他人。
这就引出了很多人没什么智识的下限,没有学识,意气用事,或过于单纯甚至肤浅,却拼命守护着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高逼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是素食主义者,这是我坚定的信仰。你不该杀生,听我的,快去吃素。”
“我是XX教徒,我爱你,我愿意分给你我过冬的粮食,只是希望你快点得救。”
…………
我在此并没有不尊重吃素者和任何教徒;我并没有说上例的素食者和教徒就是“坏人”,是安了坏心要去害人的人。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不吃素,我不信你的宗教,我也不该在你面前就低一等,要被你另眼相待,或是怜悯,或是惋惜,甚至发展成怨恨。如果我平等地看待你,接受你所有的想法,作为意识形态的交换,你也应该这么做。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拼一桌饭,有素有肉,你吃素,我吃肉;或我们坐在一起分享过冬的储备,你谈你的信仰,我聊我的思想。若是能有这样的意识和胸怀,那么很多人之间的很多龃龉和内心不可言说的苦楚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2月10日)
九,诗
诗是不能被解释的。不要相信任何一个人对诗的注解——即使是诗人自己的。
我常常重读自己曾写的诗,犹如一种记忆,仿若人生重过。但这种记忆,与其是明确的,流畅的,更像是碎片拼出的花朵。
(2月26日)
十,文艺是个什么东西
文艺之所以会渐渐变成一个贬义词,或至少暗含贬义,在于它已从一种实质退化为一种风格。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一批人发现用某种婉转、华丽、充满虚饰的说话方式,及一种柔弱而纤细的行为方式似乎可以博得他人的好感。他们所忽视的是衬托他们言行的内涵——一个人的文学修养、生活阅历,与思考本能。肤浅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当听者或观者发现一个故作清秀和高雅的人实则毫无才华和深度,其风格上的矫揉造作会反而会更凸显其这个人的愚蠢和言行的刻意为之。如果这样的一批人曾被称作“文艺”,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真正“文艺”的人在今天有可能会不受待见了。
还有一些人,他(她)们的“文艺”仅仅体现在他们非常非常地自恋。那么我建议他们还是先去学一些矫揉造势的词汇,可能粉丝还会多一点。
(2月28日)
十一,大泡沫家
如果一个人毕生所营造的只是一个泡沫,那么它终究是会坍塌的。但泡沫的界限往往很难被定义。人们常常被其光辉的假象所迷住,发出惊叹,甚至心怀敬意。但一个泡沫,就好比一个毫无内置的虚饰,高调、自负,依靠其外表的夺目——而非实质的雄厚——博得眼球。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存在既不能使现实更美好,也无法从任何角度推动历史。相反,它们一如镀了金的瓢虫,喷了香水的街鼠,给所有试图去思考和追求进步的人制造混乱和虚假繁荣的假象。任何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发表了整整四十一篇言论却根本没有相应的对自己的反思,就应该警醒自己是否正在变成一个泡沫。
(3月1日)
巾城/文
第一辑
一,简说批判
不能因为厌恶而去批判。
厌恶,大体来说,是一种感情,但批判是要基于理性的。你可以完全不了解一个对象而去喜欢或厌恶它,但只有对你的对象拥有相当的了解后,你才有资格对其进行某种形式的批判。
另一方面,批判全部的功能仅仅是它代表了你“不同意”和你“为什么不同意”。大多数批判都是不能上升到真理层面的。它仅仅代表你的个人意见,而你在说服,而不是强迫他人听取你的意见。简而言之,批判并非对真理的捍卫,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自我表态。人是渺小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去作论断。因此人也是平等的,只有当这种平等、当每个人的批判自由被维护和保持,一个社会才能被称为具有自我审视能力的社会。
(2014年1月10日)
二,门
有一扇金色的大门,我在高高的门中驻足,却感觉自己从未接近它,也不曾通过它。我被它孤独的光芒照亮,日复一日。直到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它的一部分,于是我渐渐明白,并没有金色的大门,只有我站在永恒的荒漠中,心中充满对于一扇门的感激。
(1月28日)
三,无题
熙熙攘攘的人群,要进入很难,要摆脱更难,于是只能穿梭其中,踽踽独行。
(4月1日)
四,无题(又一)
什么样的社会孕育什么样的人。我若不是从小就被归为“异类”(我身边常常有人突然跳出来对我说,你天天想这么多不累吗?),以后也可能会去抵制日货,去热血沸腾地喊一些赤色口号并以此为荣,去狂热地爱“党”爱“人民”,去做很多低素质的事而隐去廉耻之心,等等。很可能我根本找不到不去这么做的理由。在我生活的地方,从未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是不合理的。恰恰相反,我通过某些这样的言行,还能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群体认同感,甚至得到力挺和尊重。
如上所述,这些言行者只是觉得他们“可以这么做,应该这样”,并不是说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就都是坏的人。所以我觉得他们可以被视为指责的对象,但这种指责只能针对行为,不能针对人格。错误的、荒谬的是社会体制,及维持这个体制的那些人;而不是被体制囚禁的人。相反,后者是无形的受害者,是须要被帮助的群体。我从不嘲笑那些善意地劝我“不要想太多”的人,也不会记恨那些热血的盲从者。相反,当我和他们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时,我视他们为同根,并愿共同承担彼此的命运。
(4月29日)
五,舞
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守护好心中所最珍爱的,不要改变。然后,走更远的路,即使孤独。
(5月10日)
六,自恋的表现方式其一
走到屋外倒垃圾,垃圾桶旁堆满了很多自己很喜欢的一种啤酒的空酒瓶。想想原来不是只有自己才喜欢这种酒,原来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没品,原来也喜欢这种酒的就住自己旁边,看来自己也不见得有多么独特。于是,心中再次充满了挫败感……
(5月11日)
七,舞,舞
死去的人失去了色彩和声音,活着的人总是忙碌而空虚。他们在梦中相遇,死去的人说,其实我也没看见天堂;活着的人说,其实明天也不过这样。他们不再说话,只是舞蹈。日复一日,他们在梦中相遇而舞,直到互相爱上了对方。于是,死去的人看到了天堂,活着的人找到了明天。
(5月13日)
八,呵呵
不甘庸人,不堪名流,不想流氓,又不敢知识分子,除了四处流浪,又能怎样生活?所以别笑我痴狂,别怨我飘摇,别羡我潇洒,也别骂我见异思迁,因为你对了或错了,我都不会为你改变。有一天当我离开这个世界,请将我献给高山,献给大海。
(5月26日)
九,无题(又二)
去告诉这个世界:我将是自由的。然后,记住这句话,为它而奋斗。不要装了个逼,转头继续做孙子。
(6月9日)
十,关于吃狗肉之立场
关于吃狗肉本人的立场:
1,我不反对吃狗肉,如果有一盘烹制合格的狗肉端到我面前,我会吃。但我并不嗜狗肉。
2,指责护狗人士自己也吃其它动物因此显得虚伪,是不对的。狗比食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更高等级。理论上讲(这是真的),如果有一天人类杀狗的数量等同于牛羊或鸡,狗会灭绝。因此我认为适当地少吃狗肉是合理的。
3,有人不吃狗因为狗可爱,完全可以理解,比如我就不吃兔子。但我不会因觉得兔子可爱而去截人家养兔场的车,看到我身边有人吃兔肉就去骂他(她)。
4,一种文化如果不违反自然法(如烧杀抢奸),就不应当被指责。有些偏残忍的文化传统会慢慢消失,但很少是由于第三方力量的暴力干涉。某些地方有吃狗肉的传统习俗,作为旁观者,可以不参与,也不该过分干预。
5,虽然用情感而不是理性去思考问题是不对的(客观上这也是绝大多数纠纷的源头——人总是意气用事,然后肤浅行事,用毫无理论根据的煽情语言到处号召别人和自己一样且觉得天经地义),但“猫狗通人性”;虽不同于海豚或鲸,猫狗肉无毒,也非保护动物,但还是应该尽量少吃。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个道德问题,吃越聪明、越“通人性”的动物就越显得你不道德。
(6月21日,暹粒)
十一,无题(又三)
生死由天,悲喜无常。人的一生夹杂着太多傲慢与情欲,可以控制的惟只有自己的灵魂。可惜很多人从一开始便丢掉了它。
(7月15日,香港)
十二,最后一次参加小组祷告
若此生有幸,终坦然而归,请万能的救主将我送入地狱。那里将会有很多我的朋友,他们和我一样,战战兢兢地走完一个充满污点和艰辛,但并不浅薄和耻辱的人生。我们是丑陋的,但我们肝胆相照,并尽其所能为后世留下了微薄的财富。我不愿,也不能离开他们。人生而平等,我也不配离开。
当然,天堂也将有很多我的朋友,那些最幸运的人,那些因自己的信仰被拣选的人。我将为你们一生的追求终成正果由衷感到高兴,并在心中常常祝福你们。
人的一生只有一条归路,有人走向花园,也有人走向荆棘,请原谅你我终将分离,也请常惦记我们曾一起祷告的日子。
阿门。
(7月19日)
十三,浅谈中国艺术园区现状
基本上中国的艺术园区都会给我这样的感觉——始于虚浮,终于彷徨。可以感受到驻扎在里面的人的挣扎和绝大部分参观者近乎浑然天成的无知。对于这种状况,作以下粗略的思考:
1,人的生活离政策太近,离艺术太远。当政策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生的时候,艺术从未形成一种能独立思考的力量。另一方面,独立的艺术变成一种危险的东西。若非它还是一种商品和宣传工具,不难想象艺术会被完全取缔。
2,鱼目混珠的人太多,“艺术家”不再是一种精神和技艺的高度,而变成一个社交名词。很多艺术园区里发生的事情,其实质早已和艺术无关,而是打着艺术旗号的商业,充斥着为了金钱和名利的尔虞我诈。
(7月21日,深圳)
十四,昨日夜想总结
1,学会自嘲和自责,并认真对待这些话。
2,感谢对你冷嘲热讽、厉言相责,甚至恶言相交的人。请常常把它们说出的话,剔除谩骂词汇后,当真。
3,不存在讽刺性的、揶揄性的、“我懒得跟你争”,和“我不过给你一点面子”这样的感谢。每一句谢谢都是真诚的。
4,可以自以为是,但前提是可以理性地分析自己以致与分析别人无二。若否,则不要自以为是。
5,学会尊重、怜悯和宽容一个弱者,友善、平等地对待他。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一个强者。
6,在意识中把自己当做一个英雄,在理智里把自己当做一个白痴。你在一瞬间展现的是自己的意识还是理智其实并不重要。成功并非博得他人的理解和赞誉,而是自我实现。
7,要有耶稣精神。把故土当做十字承于胸口,倾吾所有,莫求回报。
(7月26日)
十五,我的人权观一角
我从未说过“女性做不好艺术”或类似的话。但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是性别平等主义者。所以我看不惯那些打着“女性主义”或类似旗号标榜自己的女艺术家。她们的作品非常普通,但被贴上某个标签后,似乎就变成独特的了。她们说:“女人应该像男人一样去创作,”其潜台词似乎是说女人生来无法和男人一样去创作,所以要特别争取一下,实在不知道是在平权还是自黑。我同样觉得,所有那些无法平和地看待艺术的人,总想把艺术当成手段的人,是永远做不好艺术的。
(8月1日)
十六,论断
其实读多少书不重要,行多少路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当然,你首先得读一些书,走一些路,不然你连生活是什么都他妈不知道。
(8月13日)
十七,关于快乐
活着的目的是快乐,无可厚非。快乐就算不是惟一的目的,也至少是目的之一。但应区分快乐和享乐。快乐的定义是,“通过一定程度地经受身心的历练,最终得到一种精神的慰藉。”科学家长时间呆在常人看来枯燥的实验室里;创作者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旅行者在极端气候及路况环境下进行长距离徒步,都是因为他们因此得到或相信可以得到快乐。对快乐的追求是一个人的灵魂得以升华的关键,现在它却经常成为拜物者与酒肉者追逐物质愉悦的借口。作为一个信仰快乐的人,我有时觉得哭笑不得。
(8月14日)
第二辑
一,舆论与强权
世界范围内的舆论都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通过强调,甚至妖魔化一些东西,来掩盖另一些东西。真正的敏感问题它多是避讳的——相比于真理,饭碗总还是更重要的。
在中国,这样的问题更严重。我们所看到的,它所攻击、渲染的,全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某个公共人物劈腿了,某个明星吸麻了,全被当作大新闻,过度发酵。国内的舆论带给我们一个扭曲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观,很多人深陷其中,被其操控而生活。他们通过虚拟世界的平台讨论,一次次复制早已复制过的某种无脑的兴奋,反复达到高潮。而在这背后,无论其言行还是话题本身都对这个社会不构成任何建设性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斥着这样的新闻,它们冲击我们,让我们没有任何信息选择的自由可言。我们中的大多数却心安理得地被囚禁在这种荒谬的文化强权中。舆论像一张网,不但引导我们只去注意它想要我们注意的,也潜移默化地消损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必须通过某种既定的模式,而非自己的判断,才能去思考问题——不然你就是“跟不上时代”,甚至“有病”,要被“生活”和“群众”抛弃的。可怕的事实昭然若揭:自辛亥革命始,我们花了百年追求言论和思想的自由,如今却依然不得不活在一种新的强权中。
(2014年8月25日)
二,尘埃
在河洛地区转了几天,这个地方工厂过多,使得除工厂以外的所有一切——田野、村落、历史、道路、居民等等,看起来都像是它的附属品。人创造了工业,最后却沦为它的俘虏。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我看不到反思、改良,甚至抱怨的蛛丝马迹。这些肤色蜡黄的人们心安理得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仿佛这样的环境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对那些可能从未走出这片地区也没有寻求“外面的世界”之意识的人而言,这也很可能是真的)。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我的公车亦步亦趋,仿佛一只灰色的世界里爬行的虫豸。河洛,它辉煌的历史和古文明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被彰显,在形形色色的精心设计的团队游大巴里被宣传。可是历史却不该是一个被剥离、被怀念或被敬仰的死去的名词。它不仅是过去,它也是今天和未来,它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活。我想我今天见到的这些,不该是这些工人和农民的错——他们想不到那么高。但总是有人要为此负责的,历史会给出答案。
(8月21日,巩义)
三,爱,爱情
爱是怀疑,是诘问,然后,爱是理解、原谅,或改变。附庸、崇拜、标榜和迷失,这都不是爱,它们要么属于盲从,要么不过就是头脑简单的人的神经质罢了。当然,我说的是爱,不是爱情。爱情是转瞬即逝的,是疯狂的、沉迷的。任何哪怕带有一点点理性的爱情都不能算真正的爱情。它和伦理道德无关,和理智无关,和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无关,和现实生活的任何东西都无关。爱情就是那种地动山摇的狂喜,那种万剑穿心的痛楚,在短短几秒中内相继穿过你的灵魂,让你的世界如被暴雨洗涮一般。然后,它或而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某段关系,或而不能,都是后话。
四,善和优秀
有人问我想不想当一个善人,我当然不想当一个善人。一个人太“善”了,会去选择无视或不相信很多黑暗但真实的东西,这个我见得太多了。所以,大智若愚,大善真愚。但我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并不一定是善人,但优秀的人有明确的原则,并且毕生捍卫着他(她)的原则。
(9月5日)
五,我
也许我此生最执着的一点,就是所有不明白、不清楚,得不到答案的,都不会甘心,而必须追寻。所以可能我永远不会感到快乐,不会觉得轻松,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安全感。追寻的过程常常是与黑暗面的直接对峙,也因此我无法成为一个简单的乐观者,因为那样是肤浅的。我不轻信生活经验,不轻信社会条文,不轻信舆论导向,也不怎么相信他人。我的身上也许充斥着高傲、孤僻、离群和昭然若揭的违和感。我也深知自己试图看清的也许永远也看不清,所以已做好准备,将生命视为一次放逐。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什么,如果它们只是为了一个无论如何可能也不会存在的真理,那其实未必真的很重要。坚持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以这样的态度生活,是因为我觉得,这是美德。美德即,“看到深沉的黑色地带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依然执着于自己的命运。我们生来绝望,死而无归,惟一可以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灵魂。有人丢弃了它,于是得到了无尽的欢愉和物质社会无数与其同流合污者的理解;而我却要充实它,让它不至于枯萎而亡。美德,它什么也不能带给我——除了无尽的痛苦。这种痛苦将我抛离人群,我拥有你们无法想象的精神世界,也必须承担你们无法想象的孤独。
(8月17日)
六,无题
很多时候我并不能确定一件事物的好坏或对错。可很遗憾的是,总有人用义不容辞地口吻向我教育或灌输一个答案——每件事情在他们眼中惟一的答案。每次我听到这种口吻都会毛骨悚然。因为它很可能意味着,要是我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触犯了或挑战了他的这个答案,我就会有危险。但从另一个角度,我的可能陷入危险,恰恰证明了我的言行的分量,及那些一旦拥有某个答案就不再怀疑(或至少表现出不再怀疑)的人的脆弱。
我们每天都走在大大小小的岔路口,总有一些更“高级”,更庞大,更多数的力量迫使我们向他们妥协。在保护自己和保护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话语权之间,也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勇气。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变得麻木,也不要逃避。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方,会给你第二个归宿,而形同你土生土长的家园。所以,请为自己的命运负责,从今天开始。
(9月11日)
七,美国哲学家
在家楼边上的咖啡馆碰到去年的环境哲学课导师,问安寒暄,其道,我记得你,你是哲学系的?答否。环境系?答否。啊不好意思,所以你是?答全名及院系。假笑,说记得你,是个有思想的人。
我当然知道他可能并不记得我,可能他跟谁说话也都会说对方是有思想的人。我们继续聊天,谈及南亚、中国和日本,“nice, good, cool”等美国人最常用的惯性词语从他嘴里鱼贯而出,它们——一如谈话本身,毫无实际意义,大概也只能唬唬小姑娘。最后我们握手,含笑道别,彼此眉飞色舞,一如分别多日的旧相好,除了虚伪已不再剩下什么。而这样站在我面前的长者,居然顶着“哲学家”的头衔。这就是美国,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它的原因。你几乎不需要思考什么,明白什么,就能将生活满满填充,太轻松,太励志。工作、社交,一如机器;然后放松,欣赏模式化的百老汇,观看模式化的好莱坞,听听模式化的CNN,吸吸模式化的鼻烟,就像我的这位哲学老师一样。这些东西无法为你带来深度,也不能给你进步,只能让你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并感到恍如昨日般的充实和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没有意义的。当你不再抛开体制本身的禁锢而对自己及世界产生怀疑(必须抛开体制是因为当前的美国体制还不够好到能进行完备的自我反思),不再独立思考,你已经丧失作为人基本的追求,而成了一个商品,成了你的“生产厂家”——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活体广告。
(这片文章在今天看来——抛开其它不谈——至少有一个问题。我当时对美国人的生活理解存在偏差。也许我从这位哲学老师的身上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大部分美国人”的生活。如果他们的生活真的这么轻松快乐充实简单,拥有这么强的商标认同感,那么特朗普是不会当选美国总统的。——作者16年11月20日注)
(14年9月22日)
八,勇气
有人说,我们常常犯一个错误,同愤怒的猴子讲逻辑,同挡道的土匪谈道理。我却觉得,如果你的周围全是猴子和土匪,而你却听而任之,那么就是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负责任。要说清楚这个太简单了:假设你生活在一群土匪中,你们都长得一样。突然有个和你长得不一样的外人来拜访你的匪帮,当他盯着你看时,你觉得他会认为你不是土匪吗?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一片土地、一个根系而活着。即使是一个今天的国际语境下土生土长的、一句中文都不会的美国华人,也依然会被白人问“那你原来中国的家乡是哪里?”(当然这本身牵涉更多的政治含义,此处不赘。)换句话说,与你最亲近的人——你的血统上的同胞们——他们的思想状态就会被认为是你的思想状态,你不可能脱离他们而活。所以,应当继续跟愤怒的猴子讲逻辑,同拦路的土匪谈道理,因为他们都是你的族人。即使有一天你有能耐,脱离了他们的籍贯,丢弃了他们的土地,不承认你自己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依然还是你的族人。当然猴子和土匪可能会施怒于你,也可能会嘲笑你。但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对的,那么有什么可以比坚持正确的事情而更为崇高,更值得你骄傲的呢?
另外,也常常听人讲,我们活之于世,不求改变他人,只求不被他人改变。我觉得两者并不冲突。假设有一天,大多数人都能觉醒而希求被改变,那么事实上最后被改变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机制。这听起来可能像“全世界都信奉基督教”这样的理想主义福音。但对一个更好的社会体制的追求是人之天性,这与对宗教的追求完全不同。也正因如此,人类文明才能走到今天。有别于宗教所追求的同一性,人们并不须要在“什么才是对的”或“什么才是好的”这些问题上达成完全的一致。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所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共识。不同于在“时间以前”就已经被确定好的真理,对共识的追寻是漫长而迂回的,它展现的是人类作为物种,在历经了历史的消耗和挣扎后,所取得的进步。也正因其历史厚度,我相信一个好的共识也是容得下分歧的。前文中的“觉醒”,指的是有能力,也有欲望和责任去发现,并指出,什么是不好和不合理的(而不是急着确定什么是好和合理的),什么是在已过的历史中引起恐惧的,然后,敢于对这些力量说:我不合作。对我而言,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达成了某一种共识。而你为什么要什么做,为谁做,具体怎么做,这些都是可以因人而异的。但无论如何,你的每一个温和的姿态,每一个和平的行为,它都将带给你身边的人一个积极的信号,而对此的迫害则将会激起更大的愤怒。我们不须要非得为你的这个理想找一个词句或一句口号奉为圣旨。过分的推崇会毁坏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其本来的含义,更可能带来武断的含义垄断。我们只须明白自己究竟在做什么,然后,视其为生命的意义。仅此而已。
(9月12日)
九,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龃龉的源头
马克·吐温说:“原则是偏见的另一个名称。”一般来说,我认为,坚守“原则”越死板者,越是对“原则”之外的世界诚惶诚恐,显得脆弱不堪。如果一个人不时刻想着要突破眼界和思维的局限,那么其所谓的“原则”就会像气泡一样将其渐渐包围,将其禁锢在其中。但气泡是容易被旁人戳破的;一个从里面跌下来摔疼的人是很容易气愤和悲伤的,这大概就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龃龉的源头。
(9月23日)
十,偏见
美国的葡萄酒总有一股死乞白赖的世俗味道,不像很多欧洲酒,或暴烈,或天真,总有一种性格,自唇边至天际,其余味经久不散。
(10月2日)10, 2
十一,电影人生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机器人)吗?我是为我自己做的,它是我的一切!那种完成的感觉才是我一直想追求的。你不会理解的。你的世界里只有金钱、名誉、权利,男人女人……你真可怜。”
——黑泽青,《分身》
(这部电影的最后,说了上述这段话的男主带着20亿日元和小情人相拥去了远方。)
“即使没有神灵,我依然会敬仰他们。即使没有罗马,我依然会梦见她。”
——库布里克,《斯巴达克斯》
(不过呢,这是大反派Crassus的台词。)
电影人生。
(10月15日)
十二,诗
4时48分,神的孩子奔向天堂
他们的灵落下来
青色的器官植根大地。
后来兴起了文明
后生们采摘没有颜色的果实
他们悲伤,他们旅行
直到天空传来先祖的回声
他们突然看到了希望。
(10月6日)
十三,沙漠与玫瑰
学校规定不能把剩菜倒在楼道的垃圾桶里,也不能倒在抽水马桶里,也不能倒在洗手槽里。所以我把窗户打开,潇潇洒洒地倒出去了——反正没说不能倒到窗外。
我砸中了一个白人。他起诉我了。听证会的时候,我听见旁边另一个白人女孩说:“看,这就是中国人倒剩菜的方式。”我跑过去抓住她,用蹩脚的英文说:“你这个婊子凭什么歧视中国人!?”那个妹子用一种很惊恐的眼睛看着我,随后冲出两个黑人大汉把我架开了。其中一个走过那个白人妹子身边时,还对她挤了挤眼睛。
可我不管,歧视就是歧视。之后的听证会,我全程把国旗披身上,还说了很多我们的党不会放过你之类的豪言壮语。突然间大家对我都变得非常友善,甚至轻手轻脚,好像我是个贵重物品一样。最后我被友善地遣送回国了。
在那之后,我常常和身边的人讲起这个故事,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住在沙漠中,沙漠被白色的墙壁包围着。我的沙漠中央有一朵常年盛开的玫瑰。每天我都给它浇一点水,祈求这个世界没有歧视,没有伤害。
有时我盯着玫瑰看,总会想起那个白人妹子。如果不是她当时歧视我了,我也会向他眨一眨眼睛。
(10月18日)
第三辑
一,善和信善
巾城曾行于山径,偶遇一僧人。
相识交谈,僧人问,信善否?答,是。再问,善是什么?答,请大师指教。于是僧人说,好,我们欢迎你。
我问他,这么说我已经无处可逃了吗?
僧人笑,说佛法广大。我们不威逼你,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应由你的心替你决定。我会再和你联系。说罢离去,赠经文一卷。
我望其背影,将经文放于石阶,继续独自向前走去。
(2014年10月18日)
二,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即是:莫为世俗而失尊严,莫以悲喜而乱心智,也莫以功名而论英雄。你可以贫穷,可以被唾弃,但要保持骄傲和独立。莫为了迎合时代而放弃理想。
(11月16日)
三,美国:艺术和政治
美国对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它商业化了。这是把双刃剑,它带给你最大的现实利益,但它本身是对艺术极大的伤害——因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理想,是不能为现实的利益和目的而存在的。
美国人脑子一根筋,喜欢把事物标准化、绝对化。但很多东西标准化、绝对化以后,它就不再是这个东西本身了。比如一种标准化、绝对化的民主,任何反对这种民主的观点都将被视为错误的或可笑的,或被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对“我们民主”的背叛,那么事实上这就不再是一种民主了,它变成了一种大多数人的独裁。
(12月1日)
四,蛛之颜
如果我们假设,任何有第三方目的的善行都不算真正的善行,我们是否可以因此说,人,或至少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真正善良的。很多时候,当受善方的言行偏离施善者的目的,善行就会消失。甚至受善方会遭到言语或其他方面的污蔑和攻击。这些污蔑和攻击常常是令人困惑的。
刚刚看完一则关于加拿大新纳粹党的图文新闻。老党员会招募一些贫穷的,多为单亲家庭的年轻白人,把他们培养为极端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把夹克或马蹬靴借给那些年轻人穿。
此例中,物质的施舍并非源于老党员同情年轻人的贫穷,而是一种希望他们加入新纳粹党的实际目的。一旦目的不予达成,那么这些年轻人将就此被党抛弃。自始至终,从没有人为他们的贫穷担负任何责任;新纳粹党帮助年轻人也只是为了“振兴我党”,而不是为了让更多人脱贫。党员认为新纳粹的精神高于个人的财富,因此可以吞没贫穷、战胜贫穷;甚至他们将贫穷、单亲等个体所面对的现实困苦视为通往新纳粹的某种考验。而只要你加入了新纳粹党,从精神上接纳它,也就永远摆脱了现实困苦,因纳粹精神而得到某种富足。
有别于上例,大多数时候,施善方并非纳粹这样的极端势力,因此并不会引起任何对受善方不利或危险的后果。但这个行为本身却是一个丑陋的把戏。很遗憾,这样的把戏几乎遍布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换言之,没有人可以完全逃脱它。从你决定要去哪一间银行存款,购买哪一个品牌的商品,移民到哪一个看起来更好的国家,到决定追随哪一个政党或政客(对大多数非专政体制下的公民而言),信仰哪一种宗教,接受哪一种心理辅导;无论是商业、政治,物质或精神的层面,或多或少,你都离不开某种丑陋的施善和受善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你的人生将会被安利无数次。你被麻醉,被陶冶,被某种信念所沉醉;而在旁观者看来,你的生活未必就变得更好了。最后,作为游戏的一部分,你自己也必定在某个领域或层面加入到施善者的行列,游戏他人。这不得不说,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大的虚妄和泡沫。
(12月4日)
五,新年牢骚
点一桌吃的才几美金的感觉真好;吃完饭该多少钱就给多少钱的感觉真好;服务员随叫随到,没那么多客套话和废话,不会假惺惺地挂一个笑脸的感觉真好;喊声加饭只要一分钟的感觉真好;上菜慢可以催甚至可以骂的感觉真好;可以大口饮酒不被白眼,可以拿着碗吃饭和喝汤,可以豪爽地说话吹牛逼的感觉真好;吃面可以发出漂亮的吸吮声的感觉真好;没有公共筷子和汤匙的感觉真好;一桌人吃饭不会点一桌宫保鸡丁各管各吃的感觉真好;可以吃到川菜湘菜粤菜浙菜等等等等而不是“中餐”的感觉真好;可以闻到辛勤的油烟味而不被毫无意义的警报打扰的感觉真好;被问到好不好吃时,可以如实回答而无须非得说 “Oh it's good” 不然就会被当神经病的感觉真好。
有时候,就吃来说,还是在大陆更舒坦一些吧。
(2015年1月1日,北京)
六,两段
宗教信仰走到牛角尖里,都是会变得不可触碰的。不光是穆斯林,其它宗教的狂热信徒也会有这方面的倾向,只是一般来说没那么极端而已。我觉得,无论是什么精神信仰,都应该让一个人变得善良、智慧、宽广,敬畏人生,并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而不是要把自己和其他人从意识形态上隔开,把自己变成惟一的真理拥有者,再把他人降为异类或罪人。你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不一样,变得比别人更高级(比如“信徒和罪人”的经典关系),就变得有权处置他人了;这便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龃龉的源头。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主选择立场与生活的权利。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情形下,单方面去诱导、去“拯救”一个人,直到把他或她变得和你一样,甚至若不成就贬低他、侮辱他,甚至想去消灭他,这是荒谬的。某种程度上,恐怖主义只是这种荒谬的衍伸;是它的最极端形式。也许恐怖主义之所以无法被完全消灭,正是因为我们谁都不敢说破这个荒谬的源头;谁都不敢承认自己可能就是它的帮凶。我们也不敢冒着否认几千年文明之根基的危险去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历史和文明。
但另一方面,我依然认为信仰是有意义的。从古希腊到今天,人类文明的构筑,其每一步都几乎夹杂着对超自然的崇拜。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我们探索自身和自然;宗教就像庇护所一样,让每一个个体和文明的每一次挫折都有哀悼之地,每一次突破和成就都有赞美之源。历史上,每一个宗教都曾带来光辉的文化,也曾有掠夺、屠杀的历史。我相信人类文明的进步会渐渐消除原始的历史观念,并发扬一种宗教信仰正面的部分。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也相信,信仰是无罪的;有罪的是信徒,是人,而不是信仰本身。
(1月13日)
七,同行
有时我觉得,作曲家最有尊严的刹那,不是被掌声包围时,而是回望片刻前写过的音符,感到自己离真理又近了一步的时刻。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并不一定是那些市场中的宠儿,被明码标价、被追捧、被聚焦;真正的艺术,于虚无缥缈中,不可触碰。它是一种意志,是一刹那无形的花火,只有绝少的人能够真正将其感知。
这绝少的人,我愿与其同行。
(1月21日)
八,关于下限
我觉得下限有两种,一是道德的下限。说你的道德下限高不高,我举两个例子:你敢不敢在人众喧哗万人抢座的场合保持谦让,即使别人告诉你“这种地方是不能讲道理的,不然好位子都被抢走了”?你敢不敢在陌生人须要帮助的时刻伸出援手,即使很多人在你耳边说“现在骗子很多的,这不是你做得对不对的问题,现在社会就这样”?简言之,在一个没什么道德的社会里,你敢不敢做一个傻子,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你道德的下限。
很遗憾,现在很多人没什么道德下限,却一个劲地追求一种所谓伦理的清高。比如我就很不明白,一个人喜欢同性还是异性,有一个还是十个情人,有没有婚前性行为,有没有离过婚,抽不抽烟,喝不喝酒,烫不烫头,有没有纹身等等,这之中到底有什么高下对错之分呢?是不是以你的方式生活就叫好人,和你不一样的就叫没有下限呢?你说一生爱一个人,当然好,但有时候现实就是让你爱了很多人,让你无可奈何地漂泊在人间,你说他(她)就因此成了一个没下限的人?就成了一个坏人?我觉得,说这些话的,尤其是为了某种自我发泄而对某些公众人物说这些话的人,应该先找一面镜子照照自己。
第二种下限,是智识的下限。它指的是你是否具有基本的逻辑能力,能用理性去看待和解释常识。某种程度上,智识下限比道德下限更高级,后者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被创造并培养,但前者需要一个人有基本的教育基础及对自由和人本的追求。良好的教育基础让你能把话说清楚,能通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阅读及吸收他人的观点,能在这些基础上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另一方面,对自由和人本的追求让你学会爱和平等,明白他人与自己拥有完全同等的追求生活和精神的权利。你可以通过理性和逻辑去试图说服他人;但你永远不能企图从意识形态上去控制他人。
这就引出了很多人没什么智识的下限,没有学识,意气用事,或过于单纯甚至肤浅,却拼命守护着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高逼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是素食主义者,这是我坚定的信仰。你不该杀生,听我的,快去吃素。”
“我是XX教徒,我爱你,我愿意分给你我过冬的粮食,只是希望你快点得救。”
…………
我在此并没有不尊重吃素者和任何教徒;我并没有说上例的素食者和教徒就是“坏人”,是安了坏心要去害人的人。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不吃素,我不信你的宗教,我也不该在你面前就低一等,要被你另眼相待,或是怜悯,或是惋惜,甚至发展成怨恨。如果我平等地看待你,接受你所有的想法,作为意识形态的交换,你也应该这么做。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拼一桌饭,有素有肉,你吃素,我吃肉;或我们坐在一起分享过冬的储备,你谈你的信仰,我聊我的思想。若是能有这样的意识和胸怀,那么很多人之间的很多龃龉和内心不可言说的苦楚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2月10日)
九,诗
诗是不能被解释的。不要相信任何一个人对诗的注解——即使是诗人自己的。
我常常重读自己曾写的诗,犹如一种记忆,仿若人生重过。但这种记忆,与其是明确的,流畅的,更像是碎片拼出的花朵。
(2月26日)
十,文艺是个什么东西
文艺之所以会渐渐变成一个贬义词,或至少暗含贬义,在于它已从一种实质退化为一种风格。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一批人发现用某种婉转、华丽、充满虚饰的说话方式,及一种柔弱而纤细的行为方式似乎可以博得他人的好感。他们所忽视的是衬托他们言行的内涵——一个人的文学修养、生活阅历,与思考本能。肤浅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当听者或观者发现一个故作清秀和高雅的人实则毫无才华和深度,其风格上的矫揉造作会反而会更凸显其这个人的愚蠢和言行的刻意为之。如果这样的一批人曾被称作“文艺”,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真正“文艺”的人在今天有可能会不受待见了。
还有一些人,他(她)们的“文艺”仅仅体现在他们非常非常地自恋。那么我建议他们还是先去学一些矫揉造势的词汇,可能粉丝还会多一点。
(2月28日)
十一,大泡沫家
如果一个人毕生所营造的只是一个泡沫,那么它终究是会坍塌的。但泡沫的界限往往很难被定义。人们常常被其光辉的假象所迷住,发出惊叹,甚至心怀敬意。但一个泡沫,就好比一个毫无内置的虚饰,高调、自负,依靠其外表的夺目——而非实质的雄厚——博得眼球。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存在既不能使现实更美好,也无法从任何角度推动历史。相反,它们一如镀了金的瓢虫,喷了香水的街鼠,给所有试图去思考和追求进步的人制造混乱和虚假繁荣的假象。任何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发表了整整四十一篇言论却根本没有相应的对自己的反思,就应该警醒自己是否正在变成一个泡沫。
(3月1日)
© 2018 by Zhuosheng Jin.